2011年3月12日 星期六

匈牙利王后梅納尼的葛楚德

匈牙利王后梅納尼的葛楚德(Gertrude of Merania),是匈牙利國王安德魯二世(Andrew II)的妻子,父親是梅納尼公爵伯托德四世(Berthold IV)的女兒。梅納尼公國前身為神聖羅馬帝國直屬封邑,原稱達爾馬提亞公國,後以拉丁文稱之為梅納尼,於是改稱梅納尼公國。梅納尼公爵家族並非當地的斯拉夫人與鄰近的馬札兒人,而是來自巴伐利亞安德希斯(Andechs)的德意志貴族。從該家族的婚姻網絡來看,其家世頗為顯赫──伯托德四世的母親出自巴伐利亞的維特爾斯巴赫家族,其妻為韋廷家族的成員,其女兩位嫁給國王(匈牙利、法蘭西),另一位則嫁給西利西亞公爵。
梅納尼的葛楚德大約在1196年之前嫁給匈牙利國王安德魯二世,此後並為之生下了二女三男:安妮‧瑪麗亞(Anna Maria,保加利亞帝國皇后)、貝拉四世(Bela IV,匈牙利國王)、聖‧伊莉莎白(Saint Elisabeth)、卡洛曼(Coloman,加利西亞-羅都梅尼亞國王)、安德魯二世(Andrew II,加利奇親王)。
梅納尼的葛楚德作為匈牙利王后後,便積極參與政治活動,其影響力甚至大大超過身為國王的安德魯二世。早在安德魯二世其兄埃馬利克(Emeric,如按匈牙利語音譯則為伊姆雷)擔任匈牙利國王時,便慫恿安德魯二世起兵爭奪王位。受到煽惑的安德魯二世於是起兵叛亂,但不敵埃馬利克的大軍壓境,於是只好主動投營就縛,以求寬宥。不久,安德魯二世即尋機脫逃,前往梅納尼公國尋求葛楚德娘家的援助。在稍早,安德魯二世叛亂失敗的同時,葛楚德則逃回母國。逃脫後的安德魯二世在達爾馬提亞人與奧地利人的援助下,於隔(1197)年打敗其兄,埃馬利克於是被迫將自己兼任的克羅埃西亞國王之位讓予安德魯二世,以茲安撫。
然而,當埃馬利克死後,其子拉迪斯拉夫一世(拉斯洛一世)繼位後,不安於位的安德魯二世再度起兵反叛,並於1205年奪得他日思夜想的匈牙利國王寶座。由於安德魯二世的反叛除倚靠其克羅埃西亞王國外,最主要的還是來自奧地利與達爾馬提亞的援軍,而後者正是葛楚德的娘家,或許正是這個原因,使得葛楚德能大大地影響安德魯二世的決策。
登基後的安德魯二世一直熱衷於十字軍運動,而疏於國政。這給予向來對政治活動很有興趣的葛楚德有介入的空間。葛楚德的干政,與其寵信外國貴族,都使匈牙利貴族對他十分不滿。當1213年,安德魯二世又率軍遠征在外,葛楚德竟然將匈牙利的國土大半贈與他的德意志親戚,這終於引發匈牙利貴族的殺機。於是,貴族們趁著一次狩獵活動,將葛楚德加以謀殺。根據傳說,這次行動是由邦克總督(Bank Ban)所領導的,此事後來在19世紀為匈牙利愛國作曲家艾凱爾•費倫茨(Erkel Ferenc)譜寫為歌劇《邦克總督》。
在安德魯二世遠征回國後,礙於這些匈牙利貴族的權勢,被迫簽署了被稱為匈牙利大憲章的《金璽詔書》,承認了匈牙利貴族的權利。而對於妻子被殺之事,終其統治時期,在國內地位不固的安德魯二世都不敢予以追咎。然而,當新任國王貝拉四世繼位後,情況就大大不同了。貝拉四世不同於他軟弱的父親,登基後便逐一清算殺母仇人,並大大地擴大了匈牙利王權。然而這種鐵腕作風,卻也讓他在蒙古入侵時,吃足了苦頭。

2011年2月6日 星期日

納粹德國吞併捷克斯洛伐克的源起

戰間期的捷克斯洛伐克並非單一民族國家,其國家大體由四個民族構成:捷克人、斯洛伐克人、羅塞尼亞人(烏克蘭人)、蘇臺德德意志人,在總人口1350萬人中,德意志人就有350萬人。
當初,蘇臺德區被畫入捷克,主要是基於《聖日耳曼昂萊條約》的人為畫定,這一畫定考量的是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的國防完整性,而全然忽略了民族自決的問題。同時,雖然捷克斯洛伐克承諾保障境內的德意志人、波蘭人、馬札兒人(匈牙利人),但在捷克斯洛伐克憲法中,卻明文規定該共和國是由捷克人、斯洛伐克人與羅塞尼亞人共同組成,從而在少數民族間製造不少問題與困擾。
因此,當蘇臺德地區的德意志民族主義政黨開始煽動民族情緒,企圖與納粹德國合併時,英法各國的輿論普遍同情德意志人。此外,在奧地利與納粹德國合併的同時,英法高層也曾就保衛捷克的問題,進行過討論,但法國軍事高層認為,法國無法在捷克危機爆發時,發動戰爭阻止納粹的入侵。而在外交上,英法企圖在東歐建立一個保衛捷克軍事同盟的努力,也遭到失敗。因而使得英法兩國在捷克問題上顯得很被動。
在蘇臺德區的問題上,各國普遍將之定義為內政問題,而希特勒也都是透過蘇臺德區德意志人黨來與捷克政府對抗。不論捷克政府如何向蘇臺德區德意志人黨如何妥協,該黨黨魁康拉德‧漢萊茵總是聽命於柏林,故意拒絕捷克政府的退讓。最終導致捷克在沒有英法的外交支援下,同意了慕尼黑協定關於蘇臺德區的轉讓。
在割讓蘇臺德區的同時,納粹德國也同時保證不入侵捷克,並保證其領土的完整。然而,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的組成上是由捷克、斯洛伐克、喀爾巴阡-烏克蘭(羅塞尼亞)三個部分組成的,後兩者具有半獨立的自治政府。在1939年3月時,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中央政府與斯洛伐克政府因中央稅款分配發生爭執,捷克總統哈恰便派兵進入斯洛伐克首府布拉迪斯拉夫,將斯洛伐克的總理蒂索趕下台,解散了斯洛伐克政府。
隨後,蒂索便為希特勒召喚前去柏林,並向希特勒要求德國協助斯洛伐克獨立。同一天,捷克總統哈恰為了阻止事態發生,也飛往柏林,但得到戈林轉達德國將要入侵的消息。在捷克被入侵前兩個小時,人在柏林的哈恰無可奈何地簽署一份公報,宣稱"滿懷信心地將捷克人民的命運放到元首的手中"。而這一公報事實上也就允許了德國介入捷克的內政問題,因此希特勒日後辯稱,他並非為了吞併捷克,而是受到了捷克與斯洛伐克的邀請,介入了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的內部紛爭,因此,在德軍入侵後,斯洛伐克在納粹德國的支持與同意下獲得獨立,捷克則因此成了納粹德國統治下的"波希米亞-摩拉維亞保護國"。
希特勒這次吞併捷克,由於是受到捷克與斯洛伐克雙方的邀請,才揮兵入侵捷克,因而在法理上,希特勒並沒有違反《慕尼黑協定》中的規定。但不管如何,英法兩國也因此認清希特勒的本質,而放棄了姑息政策。